在我国,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财富管理处于“银行时代”,即“存款”是人们对财富管理的全部认知,并“知足常乐,其原因是没有选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出现,“炒股”成了不少人的财富管理的新选择,财富管理进入了“证券时代”。
但纵观全球,保险,一直是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社会财富中,“保险”的占比相对较高,而我国的这一比例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究其原因,固然有全社会对财富管理认知、理念和能力的局限,但保险业对自身财富管理的特殊性和优势认识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普遍追求短期高收益的大背景下,保险业更多的是“随波逐流”,结果是“自我迷失”, 即被时代潮流裹挟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简单的“回报率”角逐之中,却与保险本来的财富管理功能和作用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财富管理认知、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保险,作为更高级的财富管理形态,将受到社会更多的认识、重视和利用,我国的居民财富管理将进入“保险时代”。
保险,作为一种更理性、更智慧的财富管理形态,是一种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需要社会的“集体共识”,一方面需要社会,特别是居民对财富管理理念、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更需要保险业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觉悟,自我强化。只有这样,保险才能够真正成为财富管理的高级形态,只有这样,保险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保险才能够为日渐老龄化的社会承担起历史责任。
保险,作为一种财富管理的更高级形态,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即双向思维、长期思维和传承思维。这不仅是保险的“独特”,更是保险的“初心”,保险,需要回望出发,从头开始,而作为重要前提是自我的“再认识”和“再定位”。
特征一:双向思维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道生。那么,财富管理的“本”是什么?就居民而言,财富管理的根本意义在于:收入能够应付(满足)支出。就人的一生,或是一个家庭的传承而言,财富管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是由“收入”和“支出”变化决定的,因此,用理性的视角看,财富的增加,即“收入”固然重要,但避免和减少各种损失,即“支出”更重要。
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财富管理的情况,就不难发现,人们在财富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单向思维”的误区,即更多地关注“收入”,而忽视“支出”。殊不知,对财富“增”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愿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与愿违”也是常有的事。但对财富“减”的管理,则更客观和实际,只要认识、重视并投入,就能够平滑和控制损失,并固化成本,其效用是相对肯定的。就现代风险管理而言,通过不同风险、形态、主体和期间之间进行“融合”管理,就能够发挥肯定和确定的效果,保险则是实现这种“融合”的重要工具。
这些年,保险在参与财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扬短忘长”,总是想在“增”的“江湖”上,与人一争高下,却把自己“减”的“独门绝技”束之高阁,渐渐忘记了“我是谁”。而从“减量管理”的视角看,保险不仅能够发挥简单意义上的静态风险管理作用,更能够通过导入专业风险管理技术,实现风险暴露的降低,进一步体现保险“减”的能力和作用。
双向思维,是保险财富管理独特性的核心价值,更是保险的灵魂,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为一种技术的可能性,更是传统文化“中庸”与“和合”的智慧精华所在。因此,保险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领会、把握和实践“双向思维”,在做好“减”的文章基础上,做稳“加”的文章,并实现财富管理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特征二:长期思维
古人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丰补歉。这是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是一种对“长期思维”的沉淀,这不仅是生活智慧,也是财富管理应当遵循的法则,因为,财富管理的根本是一种基于跨期视角的长期管理,而保险存在的基本逻辑也是基于跨越时空的分散与管理,无论是“生命表”,还是风险的“回归周期”均是一种“长期思维”的体现,因此,保险财富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耐心”,它是一种对时间和规律的理解与敬畏,并相信财富管理的最大价值存在于时间。
近年来,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出现,人们已自觉不自觉地习惯并沉湎于一种“亢奋”状态,常常会为一时的“业绩”,甚至为一次选股的“英明”而沾沾自喜。诚然,当期收益很重要,它是长期收益的基础。但短期收益如果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沉淀为长期收益,也是枉然。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收益,才具有真正价值与意义,因此,长期思维应当成为保险财富管理的根本思维。
周期,无疑是财富管理,特别是长期管理,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管理的本质就是“跨周期”管理。从狭义的财富管理看,这种“周期”主要体现为经济周期,而管理的核心诉求是“穿越周期”。但如果从广义的个人财富管理,特别是从“支出”的视角看,“生命周期”是财富管理的“立足之地”,是一个不容忽视,且需要高度重视的视角,因为,财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收支平衡”,经济周期,往往是难以控制的,而生命周期则是相对确定的,管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小,效果相对确定。保险的财富管理应当建立“双周期管理”的理念,即以“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以“经济周期”管理为依托,不仅力求穿越经济周期,更要确保平滑和安定生命周期,为美满人生营造条件。
长期思维,不仅是一种财富管理的理性和技术,更是对规律和天道的敬畏。就我国的财富管理文化而言,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长期思维”是亟待补的一课,而就保险的财富管理而言,“长期思维”则是“保险业姓保”的思想基础,是保险财富管理“回家”的路。
特征三:传承思维
古人说:天下之大以“孝”为大。“孝”的思想基础是家族传承,关键是要解决“能养”的问题,即“仰足以事父母”,这是我国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家庭”也是我国社会财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组织的形式单元在化小,但家庭经济,特别是基于赡养老人经济联系仍然存在。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家庭养老,都是我国养老的最基本、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家庭资产负债表”是我国社会财富管理的一个更客观和现实的视角,而“传承”无疑是“家庭资产负债表”管理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财富管理,包括“小家庭”和“大家庭”的维度,“传承”是一个基础和核心诉求,而“传承”的背后是代际关系的处理、协调与平衡,同时,风险“隔离”也渐渐成为家庭财富管理,尤其是“小家庭”财富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税收,特别是遗产税,也开始成为家庭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全球的发展情况看,对家族财富传承的限制是一个大趋势,一方面是加大遗产税调节的力度,另一方面是鼓励财富所有者回馈社会。但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特别是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加大对“富豪们”的财富传承加以限制肯定是正确的,但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刚刚富裕起来,并肩负着家庭养老重担的中产阶级而言,适度的财富传承应当予以保护和鼓励,因为,这种财富背后,不仅是传承“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更是实现家庭养老的经济保障,而这一切,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谐与稳定。
面向未来,我国社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是老龄化问题,一方面是抚养比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这些问题均非易事,因此,需要拓宽思路,用更加全面和系统思维,寻求解决之道。就养老而言,更多的要立足于家庭养老,而“家庭财富”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适度的传承有利于夯实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同时,“第一支柱”面临挑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分忧解难”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作用有限。为此,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从稳定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政治高度,重新审视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问题,用更有效的举措,切实解决家庭养老的资金储备问题。
保险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家庭财富管理与家庭养老责任紧密结合,突出家庭财富的“代际传承”与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的“匹配关系”,开展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总之,我国的财富管理曾经是“银行时代”、“证券时代”,未来或将迎来“保险时代”。“保险时代”并不意味着保险的“一枝独秀”,而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保险时代”并不局限于“形态”的丰富,而是“理念”的升华,即通过保险财富管理理念的推广,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走向更理性与更成熟。